您现在的位置: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志愿 >> 文章正文
 
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支招避开四大误区
整理自:生活新报 2009-6-29 12:11:24
填报平行志愿 不要太“平等”

  高考填报志愿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关键阶段,家长与考生容易犯哪些错误?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家长和考生指出填报志愿过程中的四大误区,并提供了三点建议。

  四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越俎代庖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李永顺

  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家长既要引导,更要尊重子女的意见。人们常说,高考考的是学生,填报志愿考的是家长。家长作为过来人,比较成熟,考虑因素多而全。学生年纪轻,阅历少,单纯,考虑问题较单一,但时机感强,有激情和热情。有的家庭,在填报高考志愿上,有过长期酝酿、磨合的家长与子女意见比较容易一致,因而填报志愿难度不大,甚至是零难度。但当家长与子女意见不统一时,家长则要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道理很简单,书是子女去读,而不是家长去读,家长不要把意见强加给子女,或者说子女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勉强去读了,结果读起来缺乏热情和激情,有的甚至读到了大三,最后还是退学复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误区二:把平行志愿当成“平等志愿”

  云南西点文化学校校长 丁丽清

  今年通过推行平行志愿,我省考生录取时可在同一批次中填报5个志愿,相比往年,每批次考生可多获得4次录取机会,但有的考生与家长没有意识到填报平行志愿的技巧,误把平行志愿当成了“平等志愿”。

  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考生与家长在填报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同一批次的平行志愿填报,一定要拉开梯度,不要搞“平等”。平行志愿本来是为了让考生增大录取的可能性,但如果每个志愿的填报都差不多,就大大降低了录取机会。

  因此,建议家长与考生一定要认真研究省招考院专门制作的《云南省2009年高考平行志愿解读》光盘,仔细了解平行志愿的政策、录取程序、优缺点、填报注意事项等,使填报平行志愿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被录取的几率。

  误区三:奔热门

  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 田素清教授

  有些家长与考生坚持就业至上的原则,认为热门的专业将来才好就业,一味地去奔热门专业。实际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都是相对的,它是各个行业因经济发展需要而对人才需求不同,这种需求的差别,体现到高等学校招生中,就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

  其实,“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现在的热门专业,再过几年未必还是“热门”,而现在的冷门专业,也不一定永远是“冷门”,它们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像前几年法学、金融等专业很热,后来因为就业不理想就不再热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热门专业并不是需求量大的专业。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其就业面相对较窄,招生并不多,但因为它是社会急需人才,就业率高,也算得上是热门专业。

  误区四:只盯发达地区高校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陈虹

  有些考生与家长只盯大城市的高校,一定要去读发达地区的高校。不容置否,沿海或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发达,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求学的理想场所,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待遇也较优于其他城市,但同时这些城市的高校录取分数相对偏高。

  相比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条件艰苦地区的高校,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本地高校离家近,招生计划多,报考本地院校被录取的几率也较大。

  总之,考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对地域因素有清晰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人物故事

  案例一 选对专业才能少走弯路

  景永明 云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 动植物检疫专业 籍贯云南

  当年的高考成绩只能进入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抱着只要有大学上的想法,景永明对专业的选择并没有太在意,加上对专业的不了解,就很随意地填报了这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所选择的专业根本毫无兴趣,虽然也曾想慢慢培养兴趣,但努力了2年,还是不行。”在经过认真分析后,景永明认为自己的强项在人际沟通方面,而对于技术方面的工作,自己的个性一点都不适合。

  “我以后的就业方面肯定是营销类的,现在的目标就是拿到学位证,专业知识不想学太多。”现在,景永明通过与朋友一起做创业项目、做兼职等为自己积累经验,弥补当初专业选择的失误。

  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田素清教授

  当初的选择随意,导致现在这位同学正在走着弯路。专业与未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专业选择不恰当,将在职业发展上走弯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以自身的职业倾向和志趣来选择。职业倾向是指将来有志于从事的职业,志趣就是志向和兴趣。选专业时,要特别考虑自己的兴趣,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会学有所成。

  案例二 高校因素不容忽视

  周文波 西南林学院大三学生 环境科学专业 籍贯四川

  从跨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周文波就确立了考研的目标——重庆大学。现在,他正在为明年的研究生考试做着紧张的备战。

  填报高考志愿时,周文波以几分之差与重庆大学失之交臂。“我当时的定位就是首选高校,因为高校对成长的影响很大。”周文波说,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的氛围差别很大,接触的人也不一样,眼光也不同。何况目前的就业市场,还是重学校重学历的。

  “我对现在的母校也很喜欢,但重点大学的氛围我还是想去感受。”周文波建议正要填报志愿的师弟师妹,在结合自己高考成绩的基础上,首选高校,其次才是专业。

  著名教育学者、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 林格

  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大学学到人际处理能力和学习思考能力。不同档次的高校,它提供的环境和氛围差别较大,而这些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相对选专业,填报志愿时选择学校显得更重要,高校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点建议

  建议一:细节决定成败

  高考志愿填报要抓住关键、根本重要的方面,但也不要忽略细节,有时因为忽略了一些细节而导致全盘皆输。

  例如:①学校代码与专业代码混淆,导致高分低录。

  ②单科要求不能忽视,填报志愿时,只关注总分,关注专业录取线,而对某些专业的单科成绩或其他要求忽视,造成退档的结果。

  ③单科特殊要求特别要重视。

  建议二:后续批次不要留白

  考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把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透彻再报,尤其是第一批次的考生,一定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招生录取规则。对于后续批次志愿,如果你不报,就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高招报考中出乎考生与家长意料之外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不要认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录取,而忽略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建议三:用“就业眼光”选专业

  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就业”问题。读大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找个好工作。因此填报高考志愿,需要用“就业眼光”选专业。

  第一,不要去报目前太热的专业,应考虑新增设的专业。太热的专业四年后人员可能爆满,就业会困难。而一些新增设的专业,是高校根据社会调查而开设的,四年后社会和市场发展正需要这些专业人才,就业较容易。

  第二,对高科技或边缘学科的专业,要给予重视。当今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一些在科技方面有远大理想,条件又好的考生,填报这些专业,前途会是无量的。

  第三,对将来的就业要务实。有些专业,表面上看前景不错,但实际上,对一般考生而言,读了这些专业后,要进入这些行业,难度很大。不如选择一些人们认为不吃香的专业,认真攻读。他人不愿做的事情我去做。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今日是冷板凳,来年可能是香饽饽。总之,填报志愿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填报那些四年后好找工作的专业。

  第四,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战略眼光。

  对于家境一般的考生而言,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状况,应选择自己的高考成绩够得上的一些学校和专业,先进去再说。四年后,先就业,力争不要失业。就了业后,再继续学习新的专业,再选择对自己更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去发展,去拼搏,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填报志愿心理建议

  填报志愿更像是一场“心理战”,针对填报志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状况,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慧芸建议家长和考生要避免以下现象:

  1、盲目心理:切忌随大流,和自己伙伴,男女朋友等关系好的同学报一个学校。更不要觉得自己成绩好就可以乱报学校,乱选专业。现在有不少家长,不顾一切要把自己的孩子往外送,送不到国外也要送到香港台湾。实际上,出国也是有利有弊的,如果盲目地轻信了某些不良机构,到时候读个N流学校,不仅耽误了孩子,更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服从心理:有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把一切都交给了父母,结果在父母的一手包办下,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高校。甚至有的父母喜欢把子女留在自己的身边,在填志愿的时候仅仅考虑本地学校,在选择上狭窄了很多。对此,考生需要聆听并尊重父母的意见,但切忌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父母操心,自己应该比父母更关心所选的学校及专业,仔细评估各方面,如前景好不好、兴趣强不强等等。高中生多数已经成人,也有自己的主见,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支持孩子的选择。孩子虽然永远只是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但是孩子也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

  3、碰运气心理: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填报志愿时可上可下,就更加考验了考生与家长的评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全凭运气。现在高考录取比率虽然很高,但是依然有竞争的存在,如果考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或自己把握很大等,可以考虑填高些,但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把赌注全部都押在自己的运气上。

相关文章
海南省考试局解读高考录取标准分转换  2009年全国各省高考报名人数排行
2009年各省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及方式  高考落榜生的八大出路
高考招生录取被退档原因  2009年高考各地查分
高考网上咨询周第三阶段明开始  高考志愿填报中批次是如何划分的?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高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专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